清大明韵团队
专注于企业股权和市值的管理
清大明韵携手无锡高新区 共话资本赋能与跨境合作新机遇
发布时间:2025/5/8 10:21:35
2025年5月8日,清大明韵(厦门)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曾通率团队访问无锡(高新区)新吴区,与区管委会副主任、副区长华艳红、投促中心主任蒋佳等就基金合作、产业加速及中美跨境资源对接展开深度交流。双方聚焦美国创新中心建设、科技企业双向落地等核心议题,计划通过资本赋能与科技服务,打造长三角与美国硅谷、波士顿间的“全球化资本桥梁”。
座谈交流
参与座谈人员:
无锡市(高新区)新吴区
华艳红 区管委会副主任、副区长华艳红
蒋 佳 区投资促进中心主任
清大明韵(厦门)创业投资有限公司
Sunrise明韵阳光国际投资股份公司
曾 通 清大明韵董事长
黄晨昀 清华海峡研究院文化科技创新中心副主任、清大明韵总裁
Jason Zhao Sunrise明韵阳光国际总经理
Henry You Sunrise明韵阳光国际合伙人
陈永忠 清华海峡研究院文化科技创新中心副主任、清大明韵副总裁
朱一惠 清华海峡研究院文化科技创新中心副主任、清大明韵副总裁
徐冀铎 清大明韵上海分公司投资经理
华艳红对各位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她首先介绍了无锡高新区的经济优势:人均GDP全国领先,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占全市80%和50%,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突出。她强调高新区作为长三角产业腹地的区位优势,以及政府对企业“从雏鹰到独角兽”的全周期培育能力。她提到,希望通过基金合作吸引海内外优质项目落地,并依托无锡的营商环境(如百家世界500强企业布局)与清大明韵共同推动资本赋能。最后,她以厦大校友身份表达了对清华系资源的信任,并提及无锡与厦门大学共建的产业化基金案例,期待双方快速落地合作。
曾通回顾了此前对无锡的考察,称赞其“人杰地灵”的营商环境和民营经济活力。他提出,清大明韵希望发挥“中美桥梁”作用,一方面协助本土企业通过美国资本市场上市,另一方面引入美国科技企业对接中国市场。他特别提到与无锡国企国联的合作基础,并强调双向资源流动的必然性:“双向回流是结果,而非单纯招商”。最后,他建议聚焦具体项目,以“案例先行”模式推动合作。
黄晨昀根据华副区长介绍的无锡高新区目前急需拓展的产业板块进行了补充并介绍了部分相关落地案例,他介绍了清大明韵的落地经验:已在中国11个省布局资源调度网络,擅长为中美企业匹配区域政策。他提出将合作分为“国内赋能”和“美国创新中心”两条线:国内通过基金覆盖成本,美国则依托Sunrise明韵阳光的实体加速器,筛选成熟项目引入无锡。他坦言,无锡需与其他城市形成差异化竞争,关键在于“政府理念先进性和海外企业认可度”,而非单纯政策比拼。
随后,Jason详细介绍了Sunrise平台在跨国合作方面的优势及目前主要聚焦的四大业务板块:IPO辅导、科技赋能、共创加速器和全球资产配置。他提到美国SEC对中国企业上市持开放态度,团队已与高通、博通等硅谷企业建立合作,并计划在加州和波士顿设双向创新中心,专注生物科技和半导体领域。他强调技术赋能(如AI投研、ARVR招商)和风控体系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如何通过“8-12个月加速计划”帮助企业在美商业化后返华落地。
座谈的最后,蒋佳表示,非常期待下一步与清大明韵及Sunrise明韵阳光的更深度链接。当前,高新区本地企业因“信息差”对出海持观望态度,急需Sunrise这类平台提供合规辅导。他认可双向创新中心模式,提议通过国内基金分担成本,并参考无锡在日、德等国的海外中心经验。他强调:“政府购买土地不是出路,需依托专业平台”,希望清大明韵协助筛选项目,政府则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最后,他表示期待各方尽快细化方案,同步推进具体项目的合作。
走访参观
考察团一行重点参观了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展示区,蒋佳介绍道:“无锡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市80%,已形成从设计、制造到封测的完整产业链,拥有华虹半导体、SK海力士等龙头企业。”考察团对此表示高度认可,并探讨了未来在半导体领域投资合作的可能性。
在生物医药园区,考察团详细了解了高新区在创新药、医疗器械等领域的成果。
考察团还走访了新能源及智能装备企业展台,对无锡在光伏、储能等领域的产业化能力印象深刻:“美国清洁能源企业正寻求中国市场的落地机会,无锡的制造基础可成为重要承接点。”
参观完毕,双方一致认为:基金+园区联动模式可加速项目孵化,清大明韵拟联合无锡高新区设立专项产业基金;此外,在中美创新中心的构建过程中,双方将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推动技术双向转化;最重要的企业出海服务平台需进一步细化,在清大明韵和Sunrise明韵阳光的赋能下,未来有望帮助更多无锡高新区本土企业规避合规风险,成功拥抱国际资本。
此次考察交流,双方围绕“资本+产业”双向赋能展开,无锡高新区希望借力清大明韵的跨境资源与基金经验,而清大明韵与Sunrise明韵阳光也看重无锡的产业基础和政府效率。双方共识在于“案例先行”,通过具体项目验证合作模式,最终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的闭环。